7月3日傍晚,家住廣州荔灣區某小區的高陽,站在離灶臺3米遠的餐廳,手拿一臺PM2.5檢測儀,向正在炒菜的老公匯報儀器上的數據變化。
為了詳細了解炒菜做飯給空氣質量帶來的影響,高陽迅速將PM2.5檢測儀伸到窗外,幾秒鐘時間,PM2.5數據從兩三百直接降至72微克/立方米。
做頓飯居然能讓房間內的PM2.5濃度增長好幾倍?高陽感覺有些不可思議。
“嚴控餐飲油煙污染,廣州市所有餐飲服務經營場所必須使用清潔能源,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備,大型餐飲企業要安裝油煙排放在線監測設施,并確保穩定運行。”10月初,市政府發布《市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工作方案》,明確對餐飲油煙“開刀”,所有餐飲場所的油煙都必須達標排放。
街道環保辦嘆氣:三番五次給餐飲業主做工作
“我們都安裝了油煙管道,油煙高空排放,沒有影響到周邊居民生活。”11月3日,晨報記者隨機走訪了廣州各小區街道商貿城片區多家米粉店、家常菜館,餐飲業主均稱對油煙進行了處理。
“事實上,絕大多數小餐飲門店的油煙基本都是直排。”小區街道環保辦主任告訴晨報記者,經營戶裝的由地上升到屋頂的僅僅是煙管而不是油煙凈化設備,煙管只能起到改變油煙排放高度的作用,也就是說油煙并沒有經過凈化就直接排放到了空氣中。
7月3日,主任和他的同事們整個上午都穿梭在幾十家餐飲門店之間,挨家挨戶與餐飲業主溝通,希望餐飲業主在限定時間內主動拆除那些“掛在外面”、“釘在屋頂”、“隨意搭建”的油煙管道,主動安裝排放達標的油煙凈化設施。
從最后一家餐飲店走出來,主任長嘆一口氣:“商貿城片區餐飲門店眾多,從7月底我們就開始走訪、摸底、發放環保溫馨提示單、限期整改通知單,三番五次上門做思想工作,有些門店來來回回跑了上十趟。”
“這是我們最后一輪上門做工作了,按照‘環保百日攻堅行動’及‘大氣污染特護期’的要求,下周街道將聯合環保、工商、公安、城管等部門對沒有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的外露煙管進行強制拆除,之后由經營戶自行安裝合格的油煙凈化設備。”